最近和朋友聊天,发现很多妈妈都在控诉同一个苦恼:明明是夫妻两个人的孩子,为什么养育孩子实际却变成了妈妈一个人的事?
明明自己曾经也是一个温声细语的女性,可生了孩子后,变得越来越暴躁,越来越“泼辣”,越来越歇斯底里。“凡事都去找妈妈” “出了问题怪妈妈” ……
张姐实在太理解妈妈们的困难了,而这也几乎是所有妈妈都面临的挑战。
究其原因,说到底是家庭责任分工的失调:每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背后,都藏着一位默不作声的父亲……
受伤的是孩子
妈妈的强势、爸爸的不作为,到底有多伤害孩子?
前段时间一部叫《女心理师》的剧,告诉了我们一种窒息的可能——也许是孩子深深的自我否定,和自我摧毁。
中学生尤娜从小生长在爸妈教育付出比例完全不协调的家庭:爸爸边缘不作为,妈妈强势而霸道,这样的家庭,往往很难幸福,最遭殃的就是孩子。
尤娜觉得一切都怪自己,是自己让父母争吵不断,是自己让父母婚姻不幸—— 因为她看到的“事实”很明显:爸爸妈妈总是为了如何养育自己而争吵。
她必须为了这个家的幸福而付出。
不断撒谎、诬陷同学、数度自残、想要跳楼……
尤娜一次又一次,变本加厉地,伤孩子自己,也伤害他人。
尤娜为什么会这么做?
因为她觉得,她的自我伤害可以换来爸妈的关注,可以让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加亲密。
可结果并未如她所愿。
父母反而争吵得越来越频繁,越来越剑拔弩张。
孩子们并不知道,本就不互相理解的夫妻,看到孩子发生意外,比起互相支持搀扶,反而是彼此指责来得更快、更容易。
尤娜的父母,并没有第一时间自我反思,而是争吵升级。
妈妈说了很多很难听的话,爸爸也脱口而出:“离婚”
妈妈强势、爸爸不作为,平日里看着倒也是一种快乐,但一旦争吵爆发,受伤最深的还是孩子。
而这样的家庭,往往在潜移默化中,给了孩子极不好的示范,会导致孩子在性格方面有很多问题。
甚至就像尤娜一样,产生严重心理问题,走向自我伤害和毁灭。
人格塑造不健全成年后依然有心理创伤
古语有云,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
可如今,教养孩子仿佛成了母亲一个人的事,这是很不道德的。
前几年热播的《都挺好》,相信很多人都看过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畸形家庭:母亲强势激烈、父亲沉默不作为。
小时候,妻子偏心他不管;长大后,孩子争吵,他依然漠视——父亲苏大强将自己隐形。
它告诉我们:这样家庭养出来的孩子,即使成人,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——要么永远都无法成熟独立,要么心理创伤严重,要么自私利己。
老大苏明哲看似最孝顺,却也是最“不孝”的。
他享受了家里最好的条件支持,读名校留海外,在大洋彼岸娶妻生子,对父母是关心的,但总是隔着一条电话线。
这样的关心,有名无实。
他会教育弟弟和妹妹,但实际上他对父母家庭的付出和关心,是三人中最少的。
他不了解家庭最真实的情况、不了解家里深藏多年的矛盾,更不了解妹妹所受的委屈,又或者说,他不愿意了解。
他最关心的,永远都是是自己的事。
从小弟弟妹妹争吵不断,只要不打扰到他,他都不会去调解。
他的冷漠和自我,从小便是如此了。
老二苏明成则更是这种教育下的负面反馈:工作没实力、无上进心,三十好几的人了,还在家里啃老;
性格上又粗暴无脑,小的时候对妹妹吆五喝六,长大成年后对妹妹拳打脚踢、暴力相对。
无能狂怒,对外人畏畏缩缩,对家人无法无天,这就是苏明成。
老三苏明玉,是三个孩子中最有出息,却也是原生家庭伤害罪为深远持久的。
从小,她就未曾感受到家庭的温暖,长大后她靠工作赚钱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,可,内心的创伤却始终存在。因为从小的伤害,她将自己层层包裹,不愿与人产生更深层的情感牵绊。外人看起来冷淡疏离、不着人情,可她其实是最心软的。
但如果真的放在现实中,像苏明玉这样的女孩,在成长路上,会遇到太多误解和诬陷。
但凡,在母亲“只手遮天”的时候,父亲能摆正自己的身份,能做自己应做的事,孩子们也不会各自“遭殃”。
强势的母亲,沉默的父亲,往往是同时存在、互为因果。
母亲被逼着强大、凡事靠自己后,内心更会充斥着对父亲的不满和指责;
而爸爸因为长期的不负责,越来越漠视对家庭的责任,觉得自己本就不为孩子的成长负责。
长此以往,两个人完全都失责了,这样的家庭注定问题满满。
父母都要负责
才能培养出更健康健全的孩子
孩子们往往会模仿家中实际“掌权者”。
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阿德勒,曾经这样说过:
“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,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,女孩子们可能模仿她,变得刻薄好挑剔;
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,怕受批评,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。”
也就是说,父母付出不均衡的家庭,男孩会越来越像窝囊的父亲,女孩越来越像强势专断的母亲,这是很可怕的事。
张姐想说,教育从来都是夫妻双方共同齐心协力要做的事,千万不要把角色划分给一个人。
一个健康的家庭,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!
倘若一个家庭里,妈妈说一不二,凡事都要靠她才能运转,是妈妈的失职,更是爸爸的失职。
希望各位男同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,女同胞们也渐渐卸下担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