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$
婆婆是退休物理老师,打电话的时候说起,近日一个初中男孩的家长找上门来,想要请婆婆单独给孩子辅导物理。婆婆以年龄太大为由婉拒了,后期教师圈里提到了这个男孩,说起男孩子在外补课加上课堂学习,学过四遍的初中物理第一章,小考成绩是7分。因为男孩子表现出学习态度还不错的样子,所以家长就认为是老师的问题,不断给孩子更换老师,到婆婆这里是第五位。婆婆表示,以这么多年教学的经验,深觉因材施教是必要的。如果学习了这么多次,仍然是个位数的得分,家长就该明白学习不是这孩子唯一的出路了。我想,也许这位家长是明白的,只是做不到接受现实吧。都说人生有三个坎,接受父母的平庸,接受自己的平庸,接受孩子的平庸。目前我们的年龄大多处于第三个坎,也是最难迈过去的那个坎。所以家长们都使尽全力,不停的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,让孩子不停的去拼搏努力,这也就是所谓的“鸡娃”。“鸡娃”背后代表的不仅仅是家长对孩子的殷殷期盼,更是家长自己对未来的各种焦虑。身边“鸡娃”的家长不在少数,有成功案例,也有失败案例。成功的家长骄傲的分享出孩子排满的行程与名列前茅的成绩;失败的家长默默承受,背地里周转在各个心理健康医院。当然这些都是极端的个例,那到底“鸡娃”是不是正确的呢?张姐有些自己的看法。 现在大众及社会环境对“鸡娃”好像存在误区,认为快乐教育就等于摆烂教育,躺平教育;“鸡娃”就是不快乐的代名词。有的人甚至认为,我们那一代小时候玩着长大,也不影响长大后考重点大学,考研究生,“鸡娃”纯是制造焦虑。但是时代不同了,我们小的时候,孩子上学放学都自己走,没有像现在需要特意安排一个家人接送;我们小的时候,孩子都没有什么文艺特长,没有像现在,班级里统计会弹钢琴的孩子,只需要问不会的请举手;我们小的时候,没有无穷无尽的课外补习班,没有像现在,孩子像赶场一样的奔赴不同的校外课堂。
这么卷的社会,你一点也不为孩子提前考虑,可能孩子未来也不会快乐。班级里展示才艺,大部分同学都有各样才艺,我们的孩子默默坐在角落,他会不会自卑?孩子某些课程跟不上,家长没有发现并给予帮助,慢慢地会不会形成严重偏科,进而失去兴趣?作为母亲,我不是制造焦虑,不往上攀比,也不向下看齐。我认为的“鸡娃”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,托举他,而不是拽黄牛般的拉着他。用你走过的路,或者看到的事,帮他考虑一些,作为孩子还没有能力考虑到的事情。 我们把“鸡娃”家长分为理性型和盲从型。理性型家长有时把教育方式片段式的分享在社交媒体中,被盲从型家长看到,片段式的跟风模仿。打个比方,以栽树为例,理性型家长栽树,要根据树苗种类决定挖坑的深浅,浇水,施肥,除草,固定时间修剪。盲从型家长看见别人浇水就开始浇水,也不管自己的树苗是不是刚栽下不需要那么大量的水;看见别人除草就赶快除草,也不知道锄头伤没伤到自己的树苗;看见别人光照就赶快补上光照,夜晚打开大灯补一下过去没晒过的光。观察孩子兴趣,顺应孩子天赋的“鸡娃”是没有问题的。比如那个物理打7分的孩子,如果家长还是不断的在更换老师的怪圈中打转,可能耽误掉的就是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特长的黄金时间。偶尔也听身边朋友抱怨:我一个985的硕士,孩子的学习居然不好,难道是老公基因不好?我们夫妻两人都是博士啊,为什么孩子聪明就是不爱学习呢。如果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胜负欲太强,过于注重成绩这个结果,在心理上就输了。结合正确的方法,“鸡娃”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快乐,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。如果你和孩子讲:高考后就万事大吉了。那孩子到时候就会发现这是个十足的谎言。高考后还有考研,考研后还有工作,工作后还有晋升,我们的一辈子,有重重山峰等着攀爬,没有尽头。作为家长,我想如果能够培养出孩子,克服困难的情商和逆商,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,享受生活的态度和热情,就是个合格的“鸡娃”家长了。泰戈尔说:“使卵石臻于完美的,不是锤的打击,而是水的载歌载舞”。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,虽然我们还无法立刻做到,但是慢慢来吧,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,不必太焦虑,但要尽心尽力。
原文链接